最近可能打字用了過多口語的關係,每一次翻看自己打出來 的文章都發現了不少錯別字。口語確實令書寫能力退步了?抑或是打字取代書寫會漸漸令自己對字詞產生混淆?
但有一點令自己覺得很有趣的是...在同一段文字裡,我發覺部份打出來的詞語,與用手寫出來的同一詞語竟然會不同...。不過只要細想一下,這其實不足為奇。自己打出來的字,有時候確實與寫出來的不一樣,只是經過了長年累月,自己早已遺忘及習慣了而已。
就舉「裏」和「裡」為例:手寫時,從小一向都是採用前者,但自從習慣了電腦打字以後,就只會用後者。回想起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,自己也記不清楚起源...或許是從當年DOS年代的「倚天」中文系統年代,或是Win3.x年代開始,當時的中文字集中確實沒有平日所用的「裏」字,而只有這個「裡」,自那以後就一直用到現在。即使今時今日有「裏」的出現,自己卻已經接納了、習慣了一向使用的「裡」,而難以回頭了。
所謂難以回頭的意思,是因為倉頡輸入法有別於其他發音輸入法。相同發音的字,其碼並非相同。皆因倉頡輸入乃涉及文字形態,當腦海裡想到要打「人群裡」三個字時,不其然就會輸入「人、尸口廿手、中田土」,但其實用手寫出來的話,應該是「人羣裏」,其倉頡卻是「人、尸口廿手2、卜田土女」,現時要我用回後者的話,確實會很不習慣;打的不習慣,看的也不習慣,自然既不想也不主張刻意回頭。
此外,也有一些中文字,會因為習慣了電腦所用的文字型態,而相反地影響了手寫的原形。就好像「戶」與「户」,小時候都是用後者的「户」,然而長期以來,看慣了也用慣了電腦所顯示的「戶」字,以致自己平日也不知不覺地用了這個「戶」,想起來也真是奇妙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